风水布局 发布者:王龙一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节气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现代,还是有很多地区把冬至当做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来过。各个地方都有冬至祭祖的习俗,但是冬至节气的吃食因为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也不一样,不过大致上是“北吃饺子,南吃汤圆”。在浙江萧山,还有一种特别的冬至食物“夹子”,你知道是什么吗?下面一起了解一下浙江文化,看看萧山的冬至习俗吧。

汤圆、麻团、夹子,萧山人冬至吃这些

萧山人过冬至的吃食,除了团子,还有汤圆、麻团、“夹子”等小吃。麻团就是把煮好的汤圆,滚上一圈芝麻或者炒米。“夹子”和团子类似,也是裹馅的,有青色的,也有白色的,造型也更丰富,有圆的、三角的,也有饺子型的,这是中片人过冬至的传统小吃。做“夹子”就是为了能在吃了以后把嘴巴夹牢不骂人,为新年讨个好彩头。东片人过冬至就简单多了。冬至这一天,家里并没有准备特别的点心。

“冬至麻团夏至面”。冬至早晨,萧山西部人家有吃麻团的习俗。麻团用糯米粉做成,外面沾上一层黄豆粉及糖,称“糊口团”。吃过麻团之后,要多说些吉利话,萧山老人们常有“吃过‘冬至’麻团(也称“汤圆”),人就大一岁”的说法。

冬至日,扫墓祭祖做庚饭

萧山人总是以东片、中片和南片来进行区域划分。但不管是萧山哪一片的人,冬至这天,都会前往自家亲人坟前,加点坟泥。

由于冬至大如年,萧山沙地人至今不称冬至日为“日”,而一律呼作“夜”,如同腊月下旬一样。冬至节,首先要孝敬祖先。冬至前夕,家家祭祖,称作“做冬至”或“做冬至羹饭”,这是全年“四季羹饭”的最后一次。冬至日前,还要带上铁耙土箕,去为祖先的坟头添土加泥,称之“上冬坟”。有的说,这是为祖先“盖棉被”、“送寒衣”,能使祖先们温暖过冬。冬至日,合家团聚,一如中秋。出嫁女如果回娘家,必须在这天赶回夫家。晚上入睡前,一些人家要畚“隔夜火熜”,并将火熜焐于被内,说是到次日早晨炭火不熄的话,可兆来年家事兴旺。

在传统观念中,冬至也是一个神谴鬼扰、充满凶险的时段,因动辄获咎,所以禁忌特多,如忌打破碗盏,忌动粪土,忌拌嘴,忌说不吉利的话等。一些患有较重的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视冬至为“鬼门关”,认为只要挨过冬至便可无虞,由此可知人们对于冬至的敬畏心理。

萧山的一些老人会在冬至前一晚,集中在各佛堂、寺庙念经祈福。据说在冬至前一天晚上进行虔诚的祈福相当于祈福了一整年。而在冬至当日,一般都会依照家里老人的意思,回家吃晚饭。

分享一些冬至的的养生小常识。

一、起居有常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

冬至时节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避免损伤阳气。可选择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

二、进补禁忌

忌盲目食狗肉。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因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而极易被人体吸收。

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同时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专家认为,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

猜你也喜欢:

苏州立夏的习俗盘点

你所不知道的南京历史文化

被誉为“京剧之母”的汉剧文化

武汉传统手工技艺:汉绣

冬至标志着阴阳交替,阳气回升,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冬至这一天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特别是在南方更加流行。说到吃汤圆,不得不提宁波汤圆。宁波人很重视冬至,在他们眼里“冬至大如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宁波文化中他们是如何过冬至的吧。

一、大头菜烤年糕

冬至前一天,宁波人一般不出门,冬至节一早有全家人吃大头菜烤年糕的习俗。大头菜香成了宁波冬至节风味独特的乡间美食,让人食之难忘。冬至节前夜,家家烤大头菜,大灶的火烧得旺旺的,将大头菜洗净,削皮切块,菜叶也不要浪费。削掉表面上有坑坑洼洼

福建莆田,因历史上地处浅海和沼泽地带,蒲草滋生而得名。莆田临海,每一个临海地区都有着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特色,莆田也不例外。“莆仙戏”,“绘画之乡”都是属于莆田的区域文化。莆田在节庆方面也有着很多不一样的风俗和习惯,今天就来一起看看福建文化中莆田的冬至习俗吧。

冬至搓丸子,是莆仙的风俗。传说古时候山里有个叫顺安的人,因家境贫寒,平日靠打工养活母亲和自己,眼看顺安已年过三十了,但还未娶妻,母亲的心里十分着急,便因此忧愁得神经都错乱了。

顺安到处求医问药,可是始终无法医好母亲的病。顺安是个孝子,为了让母亲换换口味。有一天,他把糯米磨成粉,做成一粒粒丸子,母亲十分爱吃,顺安掌握了母亲的脾气,天天把丸子插在门上、窗上和墙上,十多年没有间断过。顺安的母亲去世后,人们为学习顺安孝顺母亲的美德,在冬至节时,也将丸子贴在门窗两旁,以教育后代子孙学习顺安爱老敬老的精神。

冬至的前一夜,莆仙人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户户的厅堂上红烛通明,在一个大簸箕(俗叫“大笠弧”)里摆上“果岳”桔子,供上筷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大块,桔子上插“三春”,同时点燃一对红烛。然后关上大门,全家人围在“大笠弧”四周,开始“搓丸仔”。家庭主妇把糯米粉和水在“大笠弧”上推压均匀,使其粘结。这时,全家人把它搓成龙眼那样大的“丸仔”,祝愿全家团圆,五谷丰收,六畜兴旺。

有的还捏上一些元宝、聚宝盆、小狗等,寓“运气好,狗仔衔元宝(来)”的吉利之意;有的搓成只有豆粒大小的“(饲)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全家人围在一起,边搓“丸仔”边聊天,其乐融融,脸上充满喜气和幸福。

丸子搓好后,要点着夜明灯,把丸子、生姜、板糖、红筷子等一起摆在厨房灶公前过夜。因为冬至日的夜晚最长,小孩子爱吃丸子,常耐不住到天亮。所以莆仙有“爱吃丸子天不亮”的谚语。冬至节一大早,便把丸子放进锅里,煮熟后,捞进碗里,再拌上白糖,就可以吃了。有的人家在煮丸子时,还适量切几片生姜和少量板糖放进锅里,吃起了丸子,更有一番滋味。按莆仙民间风俗,只有祭礼祖先之后,全家才能开始吃丸子。

同时还要把“丸仔”粘在门框上,预祝来年粮食有余;把“客鸟丸”放在屋顶上,待喜鹊前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吃饱后,全家人开始带上煮熟的丸仔、水果、“十味”(荤素各十小碟)、香、贡银等祭品出门为祖先扫墓,扫墓仪式十分隆重。据莆田风俗,如果逝者是在清明节前下葬的就扫清明节,其后的就是冬至节。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猜你也喜欢:

贵州土司文化制度的演变

盘点:甘肃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极具特色的贵州沙滩文化

甘肃有哪些文化遗产你知道吗?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崇尚过圣诞节这样子的外国节日,很多人都不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对于冬至,了解的就更加有限了。在我国我古代,冬至节可是很受到人们的重视。连古代君王都要在冬至节这一天庆祝节日。今天就让小编给大家普及一些冬至节气的知识,看看古代人的冬至习俗。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从冬至起,白昼逐日加长,黑夜一天天缩短。昼阳夜阴,天阳地阴。中国古代礼天崇阳,因此,冬至日祭天是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的活动,是一项国家大典。到了这一天,“太庙行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梦梁录》)祭天前皇帝要先行斋戒。冬至时,到皇城南郊圜丘祭天,祭天的仪式很隆重,也很烦琐。皇帝只是按照礼仪官的引导完成早已熟悉的规定动作。

冬至日的朝会也很热闹。百官和外藩使者都要参加这隆重的朝会。届时,文武官员要整齐地排列在殿中,宋时俗称“排冬仪”。皇帝驾临前殿,接受朝贺,其仪式和元旦时一样。《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一个吉日,所以值得庆贺。《后汉书》、《晋书》等史籍都有冬至日贺冬的记载。到唐宋时,这一习俗尤为盛行。“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加于常节。”(《梦梁录》)到了这一天,车马喧嚷,街巷拥挤,行人往来不绝。“岳祀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明清之际虽曾一度废止,但清代以后直到近世,民间仍有冬至节之俗。

冬至节贺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长”与“隆师”。所谓履长,是指晚辈礼拜尊长,尤指儿媳献履献袜。冬至日的礼拜尊长不同于居常的昏定辰省,一定要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此外就是媳妇给公公婆婆献履献袜,这正是“履长”的本义。这种仪俗至晚在魏晋时便已形成了。比如,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中便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

在古代,冬至这一天还要举行“隆师”活动。隆有“尊崇”的意思,“隆师”就是敬师、拜师。到了冬至这一天,塾师先要率领学生给孔圣人拜寿,然后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这一风俗流行面极广。民国前,各书院、学院和私塾都非常重视这一习俗;民国后,一些私塾还在奉行“隆师”。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猜你也喜欢:

小满吃什么水果最好

小满节气的谚语有哪些

立夏农民忙着干什么农事?

立夏称小孩的习俗的由来

俗话说,“冬至如年”。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为我国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节日。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等民间风俗,至今仍有流传。在加之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南北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在冬至这一天从饮食到民俗活动上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冬至这一天的南北习俗都有哪些吧。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的7大习俗: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冬至的习俗:古代传统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南北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

1、北京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2、南方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饺子。

相关文章:冬至吃什么?(混沌,饺子,汤圆)

2013年冬至是什么时候,冬至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之小雪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大雪节气养生之道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