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李俊

汕头市小公园是指汕头老市区的商业中和汕头市的文化中心,并非仅仅是一个公园那么简单。汕头小公园作为汕头老城区的地标建筑,在汕头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发挥着自己的余光余热。各种商业活动和文化活动成就了汕头小公园,汕头小公园也成就了汕头市。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个不是公园的小公园吧。

汕头小公园,汕头老市区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狭义的小公园,指位于小公园片区核心的中山纪念亭。广义的小公园,涵盖中山纪念亭周边的街区,包括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等,统称小公园历史文化区。

小公园片区的骑楼和街路,基本仿造巴黎街区样式,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加上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居民区。

汕头市小公园是上世纪30年代初建设的,有假山、喷水池,树有“万国来朝”牌。1934年4月续建一座八角楼,红柱绿瓦,亭四周筑石椅,名为“中山纪念亭”,俗称小公园。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亭遭拆毁。1985年园林部门在原址重建假山、喷水池,植种椰子树、鱼尾葵等乔木和灌木,作为街心绿岛。

1997年升平区鮀岛建筑公司重建“中山纪念亭”,小公园雅观倍增,独具一格。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旧城的胜迹,是汕头历史商业繁华的见证,也是海内外潮汕乡亲和友人思乡流连怀旧的好去处。

以小公园中山纪念亭为中心的街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形成,由当年拆建开辟的安平路、国平路等几条大马路构成。据专家介绍,这种市中心作放射状的城市规划格局,在中外大城市中,仅有巴黎等极少数城市可见到。这里交通便利,人流汇聚,随着汕头开埠的步伐,自然成为寸土寸金的商家宝地。

而今小公园的黄金时代虽已逝去,但举目依然商户林立。谁曾想到,当年区区一座公园亭建亭之前,地方当局曾募款摊派,扬言要在此构筑清幽园林和树立北伐纪念柱,钱财到手后,只用一块石头应付了事。

据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王琳乾介绍,小公园当年并没有中山纪念亭,有一个水池与公园的喷水池一样,竖有一块大石,石旁种有几棵树,这块石刻四个大字,叫“万宝朝宗”,就是做生意的地方。及后,大小商户在此倡建伟人纪念亭,理由堂而皇之,其实,内里出自商业竞争的动机。这里面还隐藏着一段有关商业竞争的精彩故事。

原来,自从南生公司新楼开业后,此处商机日渐兴旺,遂传来香港大新公司派员来测地规划、拟在小公园兴楼营业的消息,这就惊动了邻近大小商户。当时的南生公司的老板李柏恒预感到这样不好,因为大新公司是财势力足的,在香港、广州、上海都有分号,所以必须阻止它选择这个地方来开展竞争。

李柏恒想出一个用“死人”压活人的办法,这个主意,其实是当时绥靖公署秘书杨幼敏为他设计的。建亭“报告”一呈上,当然里应外合、立刻批准。于是,南生公司带头,中小商户也纷纷解囊,建亭之举便紧锣密鼓展开了。

当大新公司叫人来看,看到小公园兴建中山纪念亭,也就打消了来汕头设商业点这个念头。大新公司一“退兵”,小公园周围商号松了一口气,建亭一事便半途而废。建亭工程搁置,舆论哗然,始作俑者欲罢不能,李老板等只好想方设法,用认捐广告石椅、摊送募款戏票等手法继续筹资兴建。小公园亭后来终于1933年开始建设,直到1935年才建成。

商业活动造就了汕头小公园。同样,由于商业网点的变迁,如今的小公园已消褪了昔时的气派荣华。但每个知道汕头这座百年沧桑历史的人们,对这一处令人再熟悉不过的老地方,留存着美好的记忆。因为她和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同经历了风雨岁月、离合悲欢,汕头人无法忘记她。尤其是年事较长的汕头人,面对这小小亭台,都常常禁不住感慨低徊。

猜你可能也喜欢:

你所不知的南昌饮食习惯

腾冲热海,保山不可错过的景点

极具特色的曲种:广西大鼓

南昌独特手工珍品:洪州窑

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最能体现文化的代表是文字,每个民族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拥有自己民族独创的文字不多。而布依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上18个民族中具有自己独创的民族文字之一,布依族的文化历史上发明创制了几种独特的古文字(符号型、方块型、cv型、拉丁字母型)。那么,大家一起探究探究一下布依族文字吧。

布依族的古文字分为:方块型、拼音型、符号型三大类。

方块文字

研究发现,散存当地布依族经书、傩书手抄文字中有很多的古文字与已发现确认的古壮族文字相似;布依族中发现了几种古文字类型,主要用来作为占卜文字,记录《摩经》,创作民间文学作品等等。目前发现的布依族古文字,除了流行于六盘水一带的‘波拉’文字属于拼音文字,产生比较晚以外,其他类型都与汉字有关,具有悠久的历史。”

省布依学会副会长周国茂说,布依族古文字是布依族古籍的载体,它承载着布依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过去虽然陆续发现和搜集了一批资料,一些学者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发表了一些成果,但从各地陆续发现布依族古文字资料的情况看,布依族古文字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搜集、整理、标音、释义和深入研究。

拼音型古文字

布依族的拼音古文字,有两种,cv型文字和外国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cv型文字是受伯格里苗文的启发而被创制出来,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部分组成。声母较大,韵母较小,声调通过将韵母标在声母顶端和右侧不同的位置上来表示。声母符号有35个,其中9个还无法确定音值;韵母符号26个,其中单字母符号11个,组合符号15个。

外国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文字缘于天主教在布依族地区的传播。清康熙43年(1714年),天主教传人贵州。为了让布依族信教群众更好地理解圣经“十诫”的基本要求,便于布依族群众熟悉道理,使基督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文化上的改观,西方神职人员使用拉丁字母创制了布依文字。

符号型布依文

在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乡花园村一带的布依族“布摩”当中,使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字记录当地的“摩”经。这种文字比较独特,还夹杂少数象形字,现在还无法定性,暂且称为“其他文字符号”。贵州省博物馆保存的布依族宗教古籍《布依族白摩书》抄本所使用的文字也属于这一类型。

布依族虽然有自己的传统文字,但一直没有形成全民族的规范统一,以至于各地均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从几种传统布依文字的出现可以看出,布依区为自己民族文字的创制和使用所付出的努力。

您可能还会喜欢:

回族人民身上的汉文化烙印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成吉思汗纪念节

蒙古族的传统的体育项目:赛马

色彩纷呈独特的蒙古婚俗文化

广东作为早期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蓬勃不断的一个省份,其下许多城市也是发展繁荣兴盛,其中的一些代表就有广东汕头。通过汕头的地理优势位置与汕头文化的发展,依然超过了全国许多其他起步相当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中也有许多城市标志展示着它的风采。

“升腾”雕塑

该建筑物亦称“升”雕塑,位于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龙湖区的政府广场中央。是汕头经济特区的标志性雕塑。占地面积352平方米,座北向南。雕塑矗立于八级台阶的黑色花岗岩平台之上,由三根各高度为8米、11米、14米银色方柱,连结三颗星星。主体银柱左右为直径约3米的半圆球硕果状的铜球,构成整体雕塑。

雕塑建于1990年12月,由广州美术学院钟宝驹设计。雕塑体分别由石、铜、不锈钢三部分材料组成,设计理念是借助人类所经历的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的历史进程,发展至高科技时代,也喻意汕头经济特区事业发展日日上升。1994年,中国邮政总局发行首套《中国特区》纪念邮票,将“升”与“开荒牛”、“海珠女”、“白鹭”和“鹿回头”五组雕塑分别为汕头、深圳、珠海、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的标志印入邮票中。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接力(汕头站)起跑仪式,就在此雕塑群台基上隆重举行。

海关钟楼

海关钟楼位于汕头市外马路2号,1919年开工建设,1921年建成,由英国人兴建,是汕头开埠以来最早的建筑之一。汕头海关的前身潮海关解放前一直在此楼办公,解放后至1988年,海关钟楼也一直是汕头海关总部机关的办公所在地。

原来的海关钟楼是两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556.2平方米,长方体结构,走廊环绕四周,内部装饰考究,镶嵌在其正门楼顶的大钟为大理石面,黑色罗马数字,海关钟楼也因此而得名。2006年12月,汕头海关遵循“容貌复原”原则,正式启动对钟楼的修复工程并于2008年6月顺利完工,修复后的海关钟楼室内面积1500多平方米,作为汕头海关关史陈列馆。钟楼见证了汕头百年开埠史。

星湖公园

2002年底,备受市民关注、总造价约1.3亿元的汕头星湖公园向游人开放。公园内的人工小山遍植大叶紫薇、金凤、垂柳等乔灌木,7个小湖边垂柳依依。园内的小径斗转蛇行,小径及众多的花坛铺上彩色的地锦砖和大理石,显得亮丽迷人;两座小桥飞架湖面,有4个漫水箱涵和11座盖板涵。凉亭、花架、花坛点缀于园区内,布局合理协调。公园配套的羽毛球场、网球场等运动场地。星湖公园位于三脚关沟,北起泰山路,南至中山东路,园区周围高楼林立,居住人口不断增多。公园的建设,成为东区居民又一处游玩休闲的好去处。

海湾大桥

汕头海湾大桥位于汕头港东部出入口妈屿岛海域处,为跨海公路桥;桥面跨越礐石海,全长2500米。分北引桥、正桥、南引桥及两岸引线路堤。海湾大桥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汕头市以往靠轮渡交通南北城区的历史。它连接深汕高速公路以及汕潮汾高速公路,成为我国沿海高等公路主干线的重要纽带,使深圳、珠海、厦门与汕头四个经济特区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

海湾大桥与礐石大桥东西相向,双虹凌空,尽显粤东门户今日神韵,在汕头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象一架巨制竖琴,钢索是弦,厢梁为身,线谱流畅,配以澎湃涛韵,弹奏着一曲曲扣人心弦的现代化乐章。

汕头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汕头文化中有着许多潮汕文化的影子。譬如在汕头,人们日常所使用的方言就是潮州话,潮州话作为潮汕地区普遍使用的方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汕头的方言吧。

潮语,又作潮州话,亦称作潮汕话,分布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丰顺县)及海外以东南亚为主的潮人聚集地。潮州府古时是移民城市,主要先民为中原人和福建人等,时闽语与古汉语在潮州府融合交汇,同时东南亚各国外来语在潮州府融合交汇,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系,往往

    茶与酒,一直都是我们中国文化传统离不开的两个主角。酒能令人消愁,然而饮用的多了,也是让人头痛欲裂,愁更愁。而茶,淡雅清香,让每一个饮用者都神思清朗,精神为之一振。经过千百年的品茗,茶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必备,也成为了许多地方的一种文化,汕头文化中的茶文化又该如何理解呢?

 

自古以来,茶就是中国人最主要的饮品之一,而这种对茶的喜爱之度在汕头体现的尤为突出。在汕头,人们把茶叶称为茶米,可见茶作为一种饮品,在汕头人心中已成为饮食起居不可或缺的食粮。汕头人爱喝茶,汕头的“黑米”多过“白米”,这早已是名扬海内外的潮汕民俗,成为汕头独具特色的记忆点。但凡来汕旅游参观的人,返程后留下印象最深的汕头话一定是“食、食、食茶。”

汕头是工夫茶的故乡,几乎每家都嗜茶。

汕头的大街小巷,茶米铺星罗棋布。可见汕头人对茶的嗜好已到了很高的程度。在这种浓厚的饮茶氛围下,汕头孕育出了其独特的饮茶风格和名俗。其中茶联当属汕头茶文化中的典型。笔者深入到汕头地区了解到澄海莲下一个叫做“灰窑头”的地方有一间茶烟店,有一对联挂于铺面两侧:“品茶悟人生,点烟‘口皮’(这个‘口皮’字,潮语,意为谈)世情”对联内容现实直观,通俗易懂,寓意深长。

另外,在汕头有个“绿色茶庄”的茶店,只有一格的面积,其对联是:“客到小店品茶,绿色香茗味甘。”茶联说出了茶店的特色,让人印象深刻。还有间“珍香茗茶”店,自称“茶农世家”,其对子是:“自己的高山自己种,自己的好茶自己买。”这口语化的表达,让人一看就知道他的家门,朴实无华。

朴实而又勤劳勇敢的汕头人在这种浓厚的饮茶氛围中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茶联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深刻的体现出了汕头人朴实无华精神,是汕头人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每一对茶联中都能看到汕头人精神精华的浓缩。如今汕头的茶不仅吸引了广大中内外游客前往为之一品,其丰富多彩的茶名俗文化更是受到中内外游客的青睐,而这种独特的茶名俗文化也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瑰宝。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