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金原东

北方人尤为爱面食,他们的主食并不是大米而是用面粉做的各种东西,比如馒头、面条、饼。而陕西的胡麻饼又是饼中一绝。许多文书中都有记载胡麻饼,人人称赞。本期的小吃文化大全就为您介绍历史悠久的大众美食:胡麻饼。

胡麻饼又称胡饼、芝麻烧饼,陕西地区民间小吃之一。以面粉为主烙制而成,因上撒有芝麻,故而得名。是用特制粉、植物油、芝麻、天中草为主料制成的清素食品。早在东汉时期就有,到唐代发展成为大众化的方便食品。

“胡食”自汉魏以来,即在中国风行,到唐代最盛。安史之乱时,玄宗西

杭州地灵人杰,作为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杭州城养育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他们在这里成长,从这里走向历史的大舞台,于谦这位有着救世宰相之称的大能人,便是从杭州走出去的,而后他的故居更是成为了这座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着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永乐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豫晋,政绩卓着,被誉为“于清天”。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夕。

于谦临危受命,出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政治主张,力阻南迁,成功组织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释还后遭冤杀。逾年,归葬西湖三台山麓。

于谦故居位于祠堂巷42号,是一处粉墙黛瓦,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院落。近人钟毓龙《说杭州》载:祠堂巷:北通太平坊巷,南出河坊巷,东由高银巷出太平坊。宋时名出南街。明于忠肃公谦之宅在此。

后其宅改为怜忠祠,故有此巷名。故居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修,光绪年间复修后为民居,1989年整修后恢复为于谦故居,2002年对于谦故居进行了陈设布置并对外开放。

故居建筑格局呈长方形,内分三个院落。第一院落上有着名书法家沙孟海书写的《石灰吟》诗碑,诗碑下方植牡丹树丛。第二院落以“忠肃堂”(“忠肃”为于谦谥号)为主体建筑,堂前有照壁,西侧有于氏古井、一长方形怜忠祠石碑和于谦卧室等房舍数楹。

第三院落有琴台与扇形半亭“思贤亭”傍池而立,池边墙上有一于谦遗像石碑。于谦遗像石碑镌刻于清光绪年间,该碑原立于三台山于谦祠,1984年移至故居。

于谦故居现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与三台山于谦祠、墓一起,组成了一组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全面生动地反映出千秋清名的于谦形象。

在中国的历史上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戏曲文化,不同的唱腔,不同的地方风俗,早就了中国的戏曲呈现出多元化。说道戏曲怎么能少了湖州地方说唱艺术湖州琴书,这是湖州文化的地方代表行曲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湖州琴书俗称胡琴书,简称琴书,是一种浙江省的汉族说唱艺术。由于它是湖州滩簧的重要分支,所以也有人把湖州琴书称做为“湖滩”。

琴书的形成与湖州滩簧的另一个分支——湖剧密不可分。两者在剧(曲)目、音乐上互为相通,艺人亦常常“搭班做小戏,分档唱琴书”,而又各具特色。 1924年

新疆人民大都能歌善舞,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娱乐方式就成群的载歌载舞。而在维吾尔族人民心中已深深的融入他们的生活,那就是刀郎麦西热甫,它的表演形式是融入了音乐、舞蹈、说唱等多种娱乐方式的一种民俗。

下面的新疆文化为你带来刀郎刀郎麦西热甫的更多精彩内容,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刀郎麦西热甫以其“刀郎文化”的独特性而区别于其他维吾尔地区的麦西热甫。刀郎麦西热甫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它源于西域土着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有专家认为,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场院即兴抒发豪情壮志的歌舞。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刀郎维吾尔人将各种生活素材不断充实到刀郎麦西热甫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刀郎文化。

刀郎麦西热甫与刀郎木卡姆关系密切,其中的歌舞部分采用刀郎木卡姆的音乐伴奏,但刀郎麦西热甫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内涵和外延都更为宽泛并由民众集体参与完成,是该地区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刀郎地区,从七岁到六七十岁的男女,都爱好麦西热甫,麦西热甫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集体活动。

刀郎麦西热甫以刀郎木卡姆序曲开始,再经过赛乃木、山尼凯斯、色尔勒玛三个阶段,麦西热甫的一轮歌曲、舞蹈便告结束。配合舞蹈的刀郎木卡姆乐曲的歌词,主要是采用当地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麦西热甫除了歌舞以外,还包括了民间艺术的各种游戏娱乐形式。这种娱乐为麦西热甫所独具,其他场合是不搞这种娱乐的。比较着名的有抢“黛莱”(腰带)、献茶和唱民歌。

抢“黛莱”表现参加者在相互抢“黛莱”时的机灵、敏捷,气氛诙谐而热烈。这种娱乐形式若在青年男女间进行,则更有趣。欢快的笑声会更响亮一些。所以,刀郎人民深深喜爱这种娱乐形式,它不仅使人们在欢笑中得到享受,而且还锻炼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观察力,使之动作迅速、机灵和敏捷。

献茶、联句的娱乐,就是用一对盛水的小碗巧妙地放在一双手上,在全场众手相传,每个递碗、接碗的人都要唱一首歌或联句。如果传递动作失措或将碗中的水泼洒,将会被“罚”唱歌、联句或讲笑话,逗公众发笑。因此,参加者须有背诵成百首民歌、联句或者进行即兴创作的才能。每次麦西热甫中所唱的民歌和联句,都是反映刀郎人民的经历、风俗、情感和要求的一面镜子。

刀郎麦西热甫承载着“刀郎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社会教化功能。在刀郎地区,麦西热甫有长期留传下来的、为人们共同承认的道德规范和纪律,麦西热甫的参加者要推选公正无私,并有一定威望的人来充当青年首领、“法官”和纪律执行人。他们有权对那些不经许可离开现场、无故迟到、歌舞中破坏秩序等违反纪律者进行“惩罚”。

被罚者或拿出自家的水果招待大家,或做种种令人发笑的游戏,其间充满了喜剧色彩,受罚者也同样感到高兴。通过这种“惩罚”娱乐,使人们受到遵守纪律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

由于刀郎麦西热甫舞姿变化无穷,热情奔放,参与人数较多,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因而成为培养刀郎麦西热甫民间艺术家和陶冶刀郎人情操的主要方式。它始终保持着塔里木土着歌舞浓郁的原生态特色,是刀郎维吾尔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代相传中,经过丰富完善,原来狩猎场景的意义已经失去。刀郎麦西热甫完全成为了当地人民的娱乐方式。刀郎麦西热甫是研究刀郎维吾尔人历史、社会生活、精神风貌的百科全书。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是中华的民族的起源地之一,许多史前文化都在这个地方出土,更是历经夏商周三朝文化的积淀。作为起源于山东文化里的山东快书,也是受到了当地说唱艺术兴盛的影响,才能在这发展起来。

山东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汉族传统曲艺形式,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演唱者手执竹板或鸳鸯板,以快节奏击板叙唱,故又名竹板快书。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省临清、济宁、兖州一带,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历来有三种传说,即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

据考证,山东快书发源于临清、济宁一带,艺人有种说法:山东快书是从河里来的。这里说的不是一般的河,而是横贯南北的古运河。临清、济宁都是运河上的大码头,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云集之地,俗称“沃土”。艺人向这里拥集,就是所谓的“跑码头”。这里商贾云集,客人无聊,需要娱乐活动,也就养得住艺人。

同时,这类码头又是多种艺术形式荟萃之地。以此推断,当年临清一带说唱艺术颇为兴盛,为山东快书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利条件。北宋末年,临清、济宁一带正是梁山好汉龙腾虎跃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于是以《武松传》起家的山东快书应运而生。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基本句式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为保证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后为三个字。左手击打两块相同的铜板(鸳鸯板)作为伴奏乐器。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

由于山东常是一个或几个演员,用极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唱,在瞬间就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又由于它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田头工地、车站码头、街头巷尾,均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为经济建设服务,所以几百年来长久不衰,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经典段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

经过历代艺人百余年的传唱,山东快书艺术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书目。在传统山东快书书目中,有关武松故事的唱段占了很大的比重,是传统山东快书的基本书目。在1997年出版的《中国传统山东快书大全》收录的21段中篇作品中,武松故事就占了17段。

另外还有不少单段和小段,也同样属于山东快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流传地域、师承关系和艺人表演风格的不同,所以在书目的内容、结构、词句及文学特色等方面也各有不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