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布局 发布者:何楠明

每到惊蛰节气的时候,我们都会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现在也很多人都在保养自己的皮肤,自己的身体,那么在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时,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养生呢?接下来一起来分析一下不同的体质应该如何养生。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时节应如何养生

一、阴虚体质:

这种人的体质特点为形体消瘦,手足心热,时常烦躁,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

1、精神调养:

阴虚体质的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应遵循“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方法。加强自我涵养,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节制性生活。

2、环境调摄:

阴虚者畏热喜寒,寒冬易过,热夏难当。所以有条件的人,每逢春夏季,可到海边、林区、山区去旅游休假。住房最好选择居室环境安静,坐北朝南的房子。

3、药食调养:

原则要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有条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参、龟肉、蟹肉、银耳、雄鸭等,还可食用沙参、麦冬、玉竹、百合、枸杞子、桑葚等。燥烈辛辣的食物应少吃。

4、体育锻炼:

不宜做过激活动,着重调养肝肾,太极拳是较为合适的运动项目。

相关文章:冬至吃什么?(混沌,饺子,汤圆)

霜降吃什么水果可以养生?

二十四节气之小雪节气的由来

小雪节气吃什么可以养生?

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如何养生,节气到的时候,我们总会买各式各样的补品来给自己增强体质,可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在什么样的季节要吃什么补品,那么在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时,我们如果想要养生应该注意点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惊蛰节气养生的注意事项吧。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养生的注意事项

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并渐有春雷出现,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雨水渐多,是春播的有利时机。

一、早睡早起身体好 防寒保暖勿防春寒

惊蛰节气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由于北方冷空气仍较强,气候变化大,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很大,冷暖变幻无常,因而“春捂”尤为重要,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物,须知感冒往往是在气温上升或出汗时脱去过多的衣服,突然着凉时染得的。

二、忽冷忽热多变化 预防感冒最重要

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各种传染病也开始流行。专家建议,人们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流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现代流行病学调查,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

相关文章:清明时节的气候变化特征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大雪节气需注意哪些气候变化

二十四节气之大雪的由来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正处于3月的上旬,这正是春暖花开,芳草泛绿,鸟语花香,大地复苏的时候,而也有很多人会重视惊蛰这些天的气候,特别是一些农民更为重视这惊蛰的气候特征。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惊蛰这天的气候特征吧!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

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对于我国而言,惊蛰意味着春天的即将来临。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春雨萌动,动物们开始出来活动,给人呈现一种万物复苏的景象。

惊蛰过后,意味着春天的真正到来,春回大地,万物更新。这样一个春意萌动的时节,它是怎么来的呢?又会有哪些习俗活动呢?下面,就由小编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惊蛰的由来和习俗

惊蛰的由来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蛰”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大地回春,雷声渐多,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但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的习俗

1、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2、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

“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关文章:什么是二十四节气,24节气时间查询表

解读立春节气的气候特征

二十四节气之雨水时节的习俗有哪些?

大寒时节吃什么养生?

雨水期间要注意“倒春寒”现象。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

雨水时节,养生应该着重强调“调养脾胃”。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

今天,小编就从饮食与运动两方面来为大家讲讲,二十四节气之雨水时节的养生之道!

雨水时节如何养生

饮食方面

二十四节气之雨水时节气候转暖,但又风多物燥,常常会出现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因此应该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的开始,阳气发越的季节,应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所以,春季饮食应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养脾脏。可选择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笋、山药、藕、芋头、萝卜、荸荠、甘蔗等。

食物以平性为宜。“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因此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郁热使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同气相求”使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所以,饮食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慎吃辣椒、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为宜。

由于春季为万物生发的开始,阳气发越的季节,这时候可多食红枣、淮山、莲子、韭菜、菠菜、柑橘、蜂蜜、甘蔗等食物,但避免助阳外泄,否则肝木生发太过会克伤脾土。

另外,这个节气以粥为好,如莲子粥、淮山粥、红枣粥等,当然,广东人的食疗多以汤为主,这也是不错的选择,如猴头菇煲鲜鸡汤、云苓淮山煲瘦猪肉汤、菠菜滚牛肉片汤、淮山北芪猪横脷汤等,而健胃养脾的汤有冬虫夏草炖水鸭、眉豆花生炖鸡脚、杞子淮山炖猪笔肉等。

相关文章:二十四节气之立春习俗吃什么?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二十四节气:大雪节气养生之道

霜降吃什么水果可以养生?

网站地图